综合新闻

新疆生地所获得五项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拟奖励

时间:2019-01-21

  121日,从新疆科技厅网站获悉,经过公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获得五项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拟奖励。其中,由雷加强研究员等完成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拟奖励,由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研究员等完成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拟奖励,由赵成义研究员等完成的“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 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拟奖励,由李彦研究员等完成的“干旱区盐渍化控制与碳汇形成” 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拟奖励,潘伯荣研究员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拟奖励。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诊断了南疆三个地州山区草地、灌区农田、绿洲外围、荒漠河岸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区域治理区划和典型流域单元的生态功能区划,揭示了主要引种植物的抗逆性,筛选了耐寒抗旱牧草品种、耐盐作物品种、抗旱耐盐经济物种并研发了种植技术,研发集成了山区草地修复、灌区盐渍化土壤改良、绿洲外围生态屏障建设、荒漠河岸植被恢复关键技术与模式,构建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区、灌区、沙区不同环境类型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管理模式,搭建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创建了南疆三地州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应用推广模式。项目还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各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SCI论文14篇、EI论文4篇、CSCD论文82篇;技术培训8千余人次,网络科普13万余人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6名,共建成10试验基地及示范区,累计面积14715亩。示范区植被盖度增加了10-42%、经济产出提高了10-66%,推广面积共计16.2万亩。 

  “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项目设计了“动态监测—数据集成—试验示范—综合评估—决策支持”的综合解决方案;集成了气象与通量观测、北斗卫星与移动通讯网络实时远程传输、数据库在线共享等先进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成覆盖中亚不同生态系统的网络监测系统;研发了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高性能集群计算的云服务共享平台,建成国际上最大的中亚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了中亚高效生态农业、盐碱地改良、荒漠化防治等治理与管理示范区;独立研发了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解决了国际主流生态模型难以精确模拟荒漠生态系统碳水过程循环的难题;提出中亚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发明专利3项;论文48篇,其中SCI 25篇;专著7部。 

  “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开展了融冰雪径流监测与衍生灾害预警、山区水库—平原水库群调节与反调节、平原水库群水面蒸发消减、闸—库群水量联合调度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建立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编制了新疆融冰雪型洪水灾害防治实施方案与工程防灾减灾方案,为提高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共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原刊论文33篇,完成专著6部;申请专利1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向地方政府提供数据和咨询报告4项。 

  “干旱区盐渍化控制与碳汇形成”项目发现了陆地上植物和土壤之外的巨大活性碳库;找到了从负通量到汇的完整证据链,揭示了干旱区隐匿的碳汇过程;发现非生物过程是盐碱土呼吸“负值”出现的原因,突破了传统的土壤呼吸定义;否定了陆地无机碳库几乎为“死库”的传统观念,证明部分无机碳库是活动碳库;阐明了干旱区盐渍化控制与碳汇形成之间的紧密联系,发现水盐运移过程控制碳传输,形成无机碳汇。项目共发表论文81篇,《Science》两次撰文评述、国际权威专家同行两次专文评述,核心成果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由中方代表发布。论文总他引达1049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336次,最早发表的SCI论文单篇他引已达125次。 

  潘伯荣长期从事干旱区植物和生态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先后在极端干旱地区少灌溉大面积固沙造林、农田和公路沙害治理、优良固沙植物引种驯化、荒漠植物资源利用及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与植物分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潘伯荣先后主持或参加获奖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项,新疆科技大会奖励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重大成果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委、国家农委技术推广奖1项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