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所主页
    •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回顾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所长致辞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已经走过了50年。

1961年4月1日,新疆生地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的成立,是中央决策的产物。1956年,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导下出台的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关于在新疆设置相应研究机构,继续深入进行新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1957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随后,陆续成立了生物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和地理研究室。1961年,在上述3个研究室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治沙队、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部分研究力量和设施,诞生了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后,经历了分分合合、坎坷曲折,但始终得到了国家、中科院、自治区的关心和支持。“文革”期间,研究所还是保留了完整的科技队伍;科学春天到来之后,迎来了研究所的大发展。

50年来,通过三代生地人艰辛的努力,使一个边疆小所,成长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有影响的知名研究所。我们坚持“团结、开拓、奉献、创新”为内涵的“生地精神”,坚持“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传统,坚持“知识创新,报国报民”的信念,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之路。50年来,承担课题150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励236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十大科技进展3项、国家科技奖17项,省部级特、一、二等奖88项;出版专著167部,发表学术论文4564篇,其中,SCI等三大国际论文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424篇,CSCD收录论文1180篇;申请专利139项,其中发明专利121项;获软件著作权67项;育成包括我国第一个耐盐冬小麦品种“新冬26号”在内的小麦、西(甜)瓜、棉花新品种8个,可谓硕果累累。这些成果,直接支撑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干旱区资源环境科学的进步。

50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朝气篷勃,敢打大仗、硬仗、苦仗的科技人才队伍。建所初期,研究所只有2名中级科技人员,目前高级职称人员116人,其中,正高级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22人;聘任客座研究员40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342人,为研究所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20年来,我所外事交流量1530批、5871人次,其中来访959批、4702人次,出访571批、1169人次,推动了研究所走出新疆、放眼世界干旱区,加快了建设国际知名研究所的步伐。

50年来,研究所的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有20000平方米的办公实验大楼、百万册藏书的数字图书馆和十余万号标本的干旱区标本馆;建立了国家、院野外研究站(园)9个,拥有野外试验用地万余亩;建立了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院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4个共建研究单元,拥有仪器设备价值近亿元。

研究所作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一流科技人才。现有5个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年招收硕博士研究生百余人,累计培养研究生1084人。

回顾50年,研究所有5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次获得自治区优秀专家殊荣,更多人获得国家、省部院荣誉称号。我们不能忘记为研究所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技人员,他们退休后,仍心系研究所,为研究所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在这里,我代表研究所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全国援疆的大好形势,面对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新疆生地所已经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中科院的“创新2020”,做好了准备。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