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5 | 编辑: | 【大 中 小】
本报乌鲁木齐12月24日电 在许多人眼里一无是处的盐碱土地,现在有了极大的用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经过5年连续监测,惊喜地发现,荒漠盐碱土不仅可以大量吸收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而且表现出的吸收能力远胜于植物。这是昨天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向记者透露的消息。

每年全世界的碳排放量极大,但吸收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却很有限。绿色植物、海水都具备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微生物也有贡献,但作用微小。与此同时,全球碳平衡估算结果表明,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去向不明,被称为“二氧化碳失汇”。直到目前,科学家在碳汇的地域分布、强度、形成机制等关键点仍未达成共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到阜康等地的实验观测表明,盐碱土对二氧化碳有吸收现象,夜间尤为明显。在实验室高压蒸汽灭绝所有生命过程后,证实这种二氧化碳的吸收过程是非生命的土壤化学过程。

“经过连续5年的监测,我们初步可以定量检测出这种吸收能力。”项目参与者、副研究员王玉刚介绍说,研究团队检测出,每平方米盐碱土每年可吸收62克至622克的二氧化碳,其吸收量相当于植物的两倍至15倍。因为即便是热带雨林,每年每平方米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也仅为30克至40克。

研究还发现,季节是决定吸收量的一个因素。盐碱土夏季活跃,冬季懒惰;白天基本休眠,晚上才出来“工作”。

盐碱土是如何做到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李彦研究员推测,荒漠区的盐碱土很可能类似“干涸的海洋”。海洋只有单一的大气交换界面,土壤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表面积的多孔介质,与空气接触面要比海洋高几个量级。对此也有人质疑:“如果碱性土壤吸收二氧化碳,为什么仍然保持碱性?”对此,李彦认为,盐渍化过程使土壤PH值向反方向发展,这也就容许了二氧化碳的持续吸收。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