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4 | 编辑: | 【大 中 小】

本刊记者 李白薇 朱刚刚

浩浩荡荡的塔里木河,两岸浓荫蔽日的胡杨林如同一条天然的绿色走廊,沃野千里;漠漠无际的罗布泊,形状如同一只人耳,古老的风吹过,它在聆听孔雀海的波涛,它在回忆楼兰街市的熙攘繁华;风静波平的喀纳斯湖,四周山林如画屏,倒映在一池翡翠之上……这里是新疆,这里是生态的王国,是自然的课堂。

在新疆每一条古老的水道边,每一湾平静的湖水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一队心怀信仰的虔诚行者。这群人就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他们在团队领路人陈曦的带领下,追寻着生命之水的足迹,守护着这片纯净的土地。

躬身前行 钟情生态安全

20年里,陈曦无数次走上大大小小的领奖台,当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帷幕拉开,陈曦的身影又出现在灯光璀璨的领奖台上。从石河子到乌鲁木齐,新疆的每一寸草地、每一片沙漠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陈曦怀着憧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工作,主攻的科研方向是水文。初出茅庐,他便以水资源研究为契机,在新疆首先应用新兴的“3S”技术: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这项技术的应用让年轻的陈曦尝到了科研的乐趣,同时也领略了科研领域的广袤与辽阔,坚定了自己继续深造的决心。

1993年,陈曦被推荐为国家十位研修生之一,前去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深造,学习高层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因为该技术与遥感科学密切相关。在日本苦心攻读的一年半里,他卯足了劲头,回国后,他领衔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青年实验室。此后,他还曾担任了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直到现在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

在陈曦向科研迈进的路上,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串坚实的脚印。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9年,1:100万数字地貌图研究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08年,塔里木河中下游绿洲农业与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六;2006年,新疆生态安全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新疆数字地貌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作为我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陈曦带领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了干旱区稀疏植被遥感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用水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作为技术总负责,他建成了国家重大工程——我国最大内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该工程发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对于陈熙来说,每项荣誉都是他奋斗的最好证明,但每项荣誉也都已成为过去。最重要的是,他还在新疆,仍跋涉在草场中、戈壁里,还行走在科研的路上,风雨兼程。

科技做笔  书写生态长诗

20年培一方水土,陈曦扎根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扎根在新疆,用科技的笔纵情书写着一篇生态长诗。

针对干旱区稀疏植被针叶结构,他建立了几何结构模型和植被覆盖度分级模型,使得国际遥感监测系列产品在干旱区的反演精度提高30%~50%,为干旱区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他提出了多尺度与多时相数据的无缝镶嵌、多平台数据融合方法,海量数据存储与挖掘方法,无或少控制点的图像配准技术,建立了海量运行化的干旱区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围绕干旱区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的管理和决策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4个管理与决策应用系统,在有关部委及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集成了遥测、遥感、卫星与微波通信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干旱区生态耗水与生态用水实时监测和调度理论与方法,建成了干旱区集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调度效果和节水效益非常显著。

他还突破并发展了海量空间模拟模型和动态虚拟模型在笔记本电脑中快速算法的瓶颈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陆地国界管理技术体系,克服了野外运行化技术难题,主持完成了中国1/3陆地边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此外,他还提出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特殊生态过程理论框架,开拓了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SCIENCES》杂志评论认为,此项研究打开了碳循环新的大门,同时也为盐碱土利用开拓了新途径,可望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精英团队 守护蓝天碧水

诸多领先技术成就了陈曦作为我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学科带头人的地位,也成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最好的名片。而陈曦只是这支团队的代表,这支团队曾留给新疆太多的人与故事。

从当年的彭加木、夏训诚、杨利普、刘铭庭,到现在的张小雷、陈曦、陈亚宁,无数的优秀专家相继在新疆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盛放着自己科研生命。研究所现有5个研究室、9个野外台站,还建有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并附设有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为特色的标本馆。此外,研究所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植物学5个博士培养点和7个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所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在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建设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面向干旱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绿洲系统演化与绿洲生态农业”“脆弱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荒漠化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特殊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监测与决策”等方面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现在,研究所致力于将中亚区域科技合作和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努力建设在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研究所。

大自然就是实验室, 陈曦与他的团队常常奔赴野外考察,这几乎成为每一个在研究所学习的研究生必修的功课。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自然完美地连接在一起,保护每一脉清泉,保护每一寸草地——他们是掌握最新技术的人,也是最亲近自然的人,在研究所,两种角色是融合在一起的。

一代代科研人默默耕耘在这广袤的空间里,俯身查看水道的痕迹,采集草样的标本。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技成果,更是一整片纯净完整的自然天地。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