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4 | 编辑: | 【大 中 小】
 
几十公里外是皑皑雪山,晴朗的秋日下,未收割的庄稼地和草场显得格外肥美。伊犁河浇灌的土地,是边疆上最后一块锦绣沃土。然而随着农业开发,这里被水土流失严重威胁。为了保护伊犁的生态和可持续农业,一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进行了4年的努力。
  伊犁地处新疆西北边境,是两山夹住的一条喇叭形谷地。来自大西洋的湿气,在喇叭顶端形成降雨,造就了伊犁河的大部分水量。河流沿岸就是繁荣的灌溉农业区。但就像所有干旱农区一样,这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已占到了总灌溉面积的1/10多。
  记者近日随专家团在伊犁看到,一些农田已经抛荒扬尘。这些新垦区由于土地瘠薄,很容易发生水蚀和风蚀。当地居民传统上靠着开辟新地来增加收入,这使得水蚀和风蚀区遍布伊犁,耕地和草场大幅退化。
  “伊犁的农业经济还没有摆脱数量增长,”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介绍说,“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需要依靠科技来提升。”陈亚宁是伊犁“十一五”生态项目负责人,在他的组织下,新疆农科院、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从多种渠道入手,改造农业模式以保护生态。他们分析伊犁各处的自然条件,制订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一片干旱的坡地,几百株低矮灌木绑定在水泥桩上,这些都是嫁接的枣树。虽然枝疏茎细,但结的枣子不小。新疆林科院专家史彦江介绍说,枣树每次收获后都会砍掉上半部,留下根,来年再生长结枣。这种种植模式收入高,需水量小,而且能治愈坡地上的水土流失。
  种草是许多土层瘠薄农田的最佳选择。在研究人员设立的一块牧草示范田里,各种差异甚大的草种混杂在一起。新疆畜科所草业研究所所长李学森向记者介绍,这些是适宜本地环境的优质高产禾本科牧草。包括特高、法恩、高羊茅,还有几种不同的苜蓿以及新品种的青贮玉米。苜蓿人工草地实验最高产量,是每公顷接近19吨干草。科研人员还摸索出了割草用的最佳种植组合,以及秋后茬地放牧利用的草种。
  据专家们介绍,以前当地农民本不相信种草能有好收成,大家蹲在示范地边,抽烟看热闹。看到收获惊人,他们又来蹲在地头上,一边抽烟一边“偷偷”学技术。如今草业示范田的模式已经在当地推广。
  种水稻适合那些盐渍化的土地。在察布查尔县一块冲积扇的边缘上,白色的盐曾覆盖上百公顷的荒地。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这里设立水稻示范区。4年改造后,这里稻茬紧密,稻穗丰盈,看不出和良田有什么区别。盐渍化土壤首先得经过洗盐和压盐,用暗管将盐水排走,之后再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剂。土壤的肥力随之逐年上升,平均年增产1/5。
  在附近的棉花、玉米等试验田里,实验人员也采用了一系列新式的实用农业技术,比如覆膜滴灌、喷灌和配方施肥等。针对沙质薄土层和坡度大等不利于保水保肥的劣势,他们研发各种适用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了一系列节水又改善生态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水是伊犁州的最重要的资源,保护好伊犁河生态是我们的重大课题。”伊犁州分管环境的副州长高翠霞告诉记者,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就得依靠科技的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