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4 | 编辑: | 【大 中 小】
2008年4月27日
3月底的一天,作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张小雷参加了第二届第十次会议。当天凌晨抵京,会议上午12点结束,午饭过后,他又将启程飞回新疆。

对张小雷的采访,主要是在去往首都国际机场的车上完成的。

研究生教育改革,新疆受益良多

新疆较内地不少区域虽然经济欠发达,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却丝毫没有落后,这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不比内地的差,这令张小雷倍感骄傲和自豪。

1989年,张小雷被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所录取,在新疆经历了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学习历程。从研究实习员到博士生导师,从科研处副处长到所长、分院院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1989年被录取到新疆地理所时,连张小雷在内只有3个研究生。“当年我只有两个同学,并且当时还没有博士点,只有两个硕士点。”

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启动之后,新疆地理所和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联合重组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0年前,生地所的研究生招生只有13个。”

200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之后,新疆分院受益良多。张小雷说:“我们的博士授权点从零增长到8个;硕士授权点有14个,增加了一倍;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到现在的3个;还拥有一个博士后工作站。”

1998年至今又一个10年,生地所的研究生数量增长了30倍。到去年为止,新疆生地所在读研究生已经达到296人,其中100人是博士研究生,“十一五”期间计划达到400人左右。同时,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乌鲁木齐天文站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也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疆白天特别长,

学生们要轮班倒”

新疆生地所的研究生,第一年在北京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进行集中的课程学习,第二年回到新疆在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我们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要用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在野外进行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张小雷介绍说,“这和其他院所不一样。我们的博士生在新疆经过5年左右的学习和工作,对新疆干旱区各个方面进行了解,相比他在东部或者在实验室中的认识完全不同。”

许皓,这位26岁的女博士生,去年获得了新疆“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这位新疆历史上最年轻的“杰青”,在环境恶劣的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试验站的荒漠里长期从事荒漠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她的导师是李彦研究员,他们的科研团队几乎把夏季所有的时间用在野外工作中。由于专业方向是荒漠植物生理生态学,外出期间,他们每天太阳还没出来就待在荒漠中,直到天黑。

“新疆的白天特别长,太阳每天5点多就露脸,直到晚上11点多才下山。他们每天观测、搜集分析数据,要工作20多个小时,学生们轮班倒。”张小雷说,“那里并非一般的野外环境,荒漠中条件更加恶劣。许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潜心研究、搜集数据,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现在,许皓已经在国际植物生态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论文。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种奖励的生地所研究员陈亚宁,结合我国西部以荒漠区为主体的现实,和他的课题组一起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他们重视野外训练和分工合作。陈亚宁的研究紧紧贴合新疆荒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实际展开,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同时,针对团队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将他们的论文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之间既具有个人特色也互有竞争。“实践证明,陈教授的学生中多位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模式就是实践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出人才并重,很有成效。”张小雷评价。

“新疆有很多特殊的东西”

“新疆的研究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同样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空间距离。”张小雷说,新疆距离中国的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中心比较遥远,在过去财力资源保障比较弱的情况下,新疆的研究生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与北京的学生相比,他们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听名师大家授课的机会都比较少,出国交流更难。”

但是,现在由于对研究生教育经费和资源越来越多,“我们的研究生去内地开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只要确有必要、导师能够提供支持,研究生也能坐飞机去北京开会”。张小雷说。而在过去,所里的老规矩是只有副研以上的导师才能坐飞机外出交流。

除了对教育本身破除旧规、增加投入之外,由中科院各相关机构共同投入巨资构建的科研、教育等网络信息平台,极大地拉近了新疆与世界的距离。“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海量信息,实时与国内外沟通交流。信息时代的优势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这一点我们和其他地区没有区别,客观上弥补了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空间阻隔’。”

由于地理位置而造成的生源缺乏、质量偏低的现象在这几年也大有改善。“过去,新疆大学少,条件相对艰苦,直接申报新疆生地所作为第一培养单位的学生很少,像我本人也是调剂过来的。”张小雷介绍说,“但现在也出现转变,新疆等西部地区自身科研、生活条件的改善吸引了不少人,同时大量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也逐渐发现了新疆的好处。”

“带着很多的疑问来到新疆,从中国最边远的地区走进中国科学院,两次在研究生院的玉泉路园区度过一年半的校园生活,18年走遍新疆的山山水水,我不能说我已经完全认识和了解了新疆,只能说我已经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土地。”面对自己的新疆情结,张小雷溢于言表。

“新疆有很多特殊的东西: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生态系统,有很多地方都是研究领域的空白区域。如果你真正喜欢科研、想成就一番事业,你会发现这里的科研条件已经和其他地区没有差距,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成功的机会,新疆等着你。”

车即将到达首都国际机场,张小雷要乘坐的航班已开始登机。他将再次跨越中国北方漫长的3000公里“空间阻隔”,到达那个有挑战更充满机会的祖国边陲地区,率领众多研究员、研究生,解决那里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道难题。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