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4 | 编辑: | 【大 中 小】
 
田长彦  2009年10月15日
 
1961年4月,一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现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生地所)诞生在占中国国土六分之一的多民族边疆大地上,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历经分合、下放的坎坷,却始终坚持了科研的道路,成为被院领导赞誉的“中亚区域最好的研究所之一”。始终不渝地进行研究所文化建设,成为研究所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地所的理念文化,归结起来就是坚持贯彻“三个一”,即:“凝聚一种精神: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坚持一个传统: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培育一种理念:发扬奉献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坚持科学精神,培育团队作风。”“生地精神”是生地所研究所文化的概括,是研究所的所风,与中国科学院的院风是一脉相承的。
 
在“生地精神”的陶冶下,生地所各族科学工作者,不感叹“人生苦短”,不伤悲“人生如梦”,不在意“青春像小鸟一样不回来”,踏踏实实面对人生,默默无闻奉献青春,坚定实践了“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承诺,以丰硕的成果,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建所以来,生地所曾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十大标兵单位、自治区10年农业丰收先进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新疆先进基层党组织、新疆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新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新疆精神文明单位等集体荣誉。涌现的国家、省部院先进个人更是层出不穷,仅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就有6人之多。而获取国家部门级、省部级、中国科学院级各种荣誉称号的更有上百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50余人,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的有近30人。
 
生地所地处边疆,高山、大漠、戈壁、盐漠、草原、绿洲是我们的科研现场。一年之中,科研人员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野外,交通颠簸、吃住艰难、条件简陋,但他们对这一切早已是习以为常,并不能影响到他们在科研中全身心地付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沙漠科技人员就发出了“人在沙漠,心在沙漠;红在沙漠,专在沙漠”的誓言。到了90年代,参加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科技攻关的科技人员,住在“地窝子”中,仍然作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正值壮年,他们一些人早已谢顶,但却自豪地宣称,他们用头顶的“荒漠化”换来了大地的绿洲化。于是,有了两项联合国表彰成果,有了三项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年青一代,塔里木河项目的一个女研究生,为了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毅然住进了羊圈,与羊群生活在一起,在当地群众中被传为佳话。
 
生地所从事干旱区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在天山南北建立了许多站点和示范区,这些站点和示范区既是科学试验的现场,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服务的场所。在荒漠化防治上,生地所在吐鲁番市建成了新疆第一个大面积防沙治沙的典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我们制服了通向县城的流沙,取得了两项为联合国表彰的防治荒漠化的成果,成功地使当地的人民群众摆脱了贫困;在渭干河灌区,生地所科技人员努力在盐碱土地区改造中低产面貌,再造山川秀美,帮助了当地利用科技脱贫致富。在绿洲建设和农业高产上,我们牵头实施中科院新疆棉花优质高产项目,在三个示范区三年推广240万亩,总增效益11亿元以上,推动了新疆棉花高密度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克拉玛依大农业示范区,创立了荒漠区全新的水土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建立石油产业的后续产业奠定了基础;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区,配合国家对塔里木河流域整治工程,生地所与当地密切配合,在建立节水高效复合型绿洲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还草优化模式与途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恢复等方面都取得了有重大显示度和重要社会、经济效益的成果,受到基层生产部门和各族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生地精神”的指引下,长期以来,生地所既坚持做科技创新的工作队,也努力做科技知识的宣传队,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也推动了研究所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如今,生地所已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示范基地、全国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4个国家级科普基地命名,所属标本馆、吐鲁番植物园、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站、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站都进入了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行列,年接待各族群众约10万人次。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生地精神代代相传,使创新文化成为研究所的精神支柱,除在精神层面、视觉层面、制度层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外,还开展了研究生入学教育、新职工入所教育、在职职工继续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并通过创先争优,宣传表彰先进,使“生地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持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研究所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