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媒体视角
2011-07-13 | 编辑: | 【大 中 小】

赛加羚羊卡尔梅克种群统计委员会主任 奥丽加·布克别也娃

1998年3月26日

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邀请以卡尔梅克共和国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部长艾玛·加布欣娜为团长、卡尔梅克赛加羚羊种群利用和研究中心主任安·布里兹钮克和卡尔梅克赛加羚羊统计委员会主任奥·布克列也娃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访问的主要目的:了解在中国赛加羚羊圈养的环境条件,探讨如何按照联合国环境总署防治荒漠化计划在中国和俄罗斯干旱地区开展合作研究以及关于下一步赛加羚羊的引进问题。

赛加羚羊是在圈养条件下最难以繁殖的一种野生动物,这是由于这个羚羊种的生态和习性特点所决定的,极容易遭受应激反应和各种疾病的感染以及在人为条件下寿命短暂。尽管存在这样多饲养方面的困难,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仍然创造条件繁殖赛加羚羊。这种动物主要生存在原苏联的两个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和卡尔梅克。1986年苏联科学家成功地在卡尔梅克捕捉了刚生下的小羚羊并在雅什库里镇进行人工圈养,科学家们运用两种饲养方样:人工喂养的幼羔到两个月,同时还捕捉和喂养在自然条件下出生的一个月左右的小羊。人工喂养的赛加羚羊被暂养在莫斯科动物协会的兽舍里。然后再根据订货运往莫斯科国家动物园,或运往列宁格勒,阿斯卡尼亚—诺瓦及其他城市。还根据需要出口运到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动物园。到目前为止,赛加羚羊已经在柏林、华盛顿、圣地亚哥、俄克拉荷马、布拉格、阿姆斯特丹、洛杉矶、鹿特丹等城市圈养。其中一部分羚羊来自卡尔梅克,给这些稀有的羚羊种都创建了人造的条件以便长时间的生存和成功地繁殖。俄克拉荷马、科隆、布拉格和达拉斯动物园在圈养和人工喂养方面取得了成功和经验。但是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这种动物的寿命都不长,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需要周期性补充和更新这个物种的问题。

卡尔梅克共和国是目前俄罗斯联邦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唯一生存和保留着大量赛加羚羊种群的地方,由于这个原因,卡尔梅克共和国在人工饲养成批羚羊以及在半圈养条件下(牧场和饲养场)的成群繁育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和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10年的停顿,开始了恢复人工喂养的第一步,根据中国方面的要求,1997年赛加羚羊卡尔梅克种群利用和研究中心主持了这项工作。在中国、赛加羚羊过去曾经在自然条件下生存过,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人为地改变了地貌景观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削弱了保护,从而产生了不利于迁徙类动物生存的条件,以致这种动物从原来生活的地方消失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这种状况非常关心,并对赛加羚羊的引进和在中国原产地复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坚定支持以及卡尔梅克共和国政府和俄联邦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帮助。政府批准卡尔梅克的专家捕捉自然环境中新出生的小羚羊进行人工喂养以便引进。人工喂养进行的非常成功。1997年夏季中国新疆的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卡尔梅克,和共和国有关科研单位签订了防治荒瀑化合作的协议,了解了赛加羚羊人工饲养条件,购买了一批数量不大圈养的当年羚羊幼羔,运回去在自己的国家进行繁殖试验。

最为重要和最为困难的是把这些小羊运送去中国,刚出生两个月的幼羊要经受近五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终点。首先从出生地用大卡车运到莫斯科,然后从莫斯科国际机场乘飞机经新西伯利亚到达中国的乌鲁木齐,再转乘汽车在戈壁滩驰骋约1000公里到达甘肃武威的野生动物繁育中心。赛加羚羊幼崽经过这样不平坦的长途运输,其中一部分在路途中和刚到达中国时已经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外伤、溃疡、应激反应、肠胃病和脱水。目前已有一小群赛加羚羊生存在中国。中国专家认为首次引进获得了初步成功。现在,双方应该共同克服长途运输的不利因素,包括由于外伤引起的死亡和其他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

1997年12月来自卡尔梅克的代表团访问了中国。

伟大的国家以零下17度的严寒,银装素裹和清洁的街道迎接了代表团。我们在两个星期的旅行中经历了好几个省份和许多城市,每到一处都一再为人们抗御严寒的本领感到惊奇,他们即使在严寒的天气和在无取暖设施的房屋中穿着也不多,每个人都非常热爱劳动,都有自己坚定的目的。我们冬天旅行的路线,也就是夏天我们的羚羊经过的路线,从乌鲁木齐开始,火车穿越了天山隧道和峡谷,经过戈壁滩,奔驰了约1000公里到达了武威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距武威市30公里,当到达这个中心里,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样科研性质的野生动物养殖机构不仅在卡尔梅克没有见到过,即使在俄罗斯也只能是空想。

中心建于1987年,目前拥有三层楼的办公楼,两层的招待所,食堂,温室和其他辅助建筑物。中心占地10000公顷,其中7000公顷用高2.8米的土坯墙圈起来。这个研究机构的任务是:保护和拯救国家的珍稀动物,增加其数量,然后放归大自然。该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1人,其中专家35人,其余为行政人员和工人,在隔离的曾舍里圈养着10种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其中有:白唇鹿、马鹿、普氏野马、藏驴、野骆驼和最珍贵的动物—金丝猴。在这个人工条件接近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动物世界里,也圈养着我们的赛加羚羊。除了来自卡尔梅克的小羊羔外,还有1989年和1992年从美国引进数量不多的成年羚羊。追根朔源,这些羚羊的原产地是俄罗斯。赛加羚羊被圈养在专门围起来约30公顷,长有天然植被的围场。围场周围用土坯砌筑,高度达2米以上。围场内还建有连结夏季草场的越冬房舍,作为未成年羚羊冬天栖息以及临时喂羊小羚羊的场所。房舍前安放有饲料槽用于冬天喂饲,而夏天和秋季则主要是在天然条件下放养。围场边矗立一座砖砌的三层塔楼,用以全面候观察和监督赛加羚羊的状况和行为反应。参观了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和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后。在中国,对俄国人都很友好,两国关系恢复后,现在又开始了学习俄语的热情,许多专家过去学过俄语,现在又有了用武之地。繁育中心的一个年轻人在关于赛加羚羊引进和运输的学术交流会上写着俄语的“野生动物保护学术交流会”的标语,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在武威、兰州、乌鲁木齐和库尔勒都举行过,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除了科研活动外,我们还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古迹。在旅行途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长城,人们常说“谁没有看到过长城,谁就没有见过世面”。壮观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城总长度约5000公里,高8-10米,宽5-6米。墙基础用大石声砌筑,墙体取用当地材料,每层都是很厚砖块用石灰粘结使之更为牢固。雉碟高于城墙,长城上每隔200米分布着高耸牢固的了望塔,总数约6万个,了望塔下筑有专门的房舍给哨兵居住。城墙建筑于公元前三世纪,目的在于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当敌人袭击时,发出烽火信号告警。长城的大部分工程直到如今还保留着而成为历史的文化古迹。我们还访问了我们卡尔梅克人先辈的故乡——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库尔勒市,参观了蒙古黄敦的黄庙,拜访了喇嘛卓阿。老乡们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党金和自治州州长赛尔杰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第一大洲的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状况。这个州有人口95万,其中卡尔梅克人(即蒙古族)43万,占全州人口49.9%。自治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58种有用矿物,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经济建设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大企业有33家,石油勘探、石油化工及棉纺厂等。农业生产连续数年获丰收,畜牧业方面,绵羊达到263万头。棉花、粮食、啤酒花、麻黄、苹果、香梨、番茄的生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出口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代表团了解了奶多中国卡尔梅克人的生活情况,了解了他们至今还保留着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看起来,他们不仅知道俄罗斯,而且也知道他们先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卡尔梅克,并且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共和国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领导李崇舜、宋郁东,武威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主任张国祺,翻译吴焕宗教授和其他同行们,是他们给予我们帮助得以成功地访问这个对于我们来说至今仍然不可思议的遥远的国家。美好的印象将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有谁即使到过中国一次,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原载《卡尔梅克共和国》报,翻译吴焕宗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