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历史回顾
2011-07-14 | 编辑: | 【大 中 小】

调整和新建的新疆生土、地质地理两所,刚完成自身的内部调整,在拟按照调整目标确定的各自的研究方向大展雄图的时刻,“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在“抓革命”的冲击下,科研工作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文革”期间,新疆分院及新疆各研究所划归新疆地方领导。在上海“一月风暴”后,新疆生土、地质地理两所成立有军代表参加的革命委员会。在极“左”思潮之下,野外站点相继被撤消,研究所本身也在“斗、批、改”的口号下,面临被撤并的境遇。科研人员作为“臭老九”,被驱往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各族科技人员本着对科学的信仰和忠诚,坚持科研工作,抵制“斗、批、散”的歪风,保存了科研机构和科技力量。

十年“文革”期间,新疆生土所始终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科技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科学研究应在广泛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往高里提”的指示,新疆生土所受到鼓舞,走出禁锢的天地,奔赴天山南北的试验基地和工矿农村,继续坚持为新疆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土壤改良、草场改良、固沙造林、瓜果贮藏保鲜、中草药资源、应用微生物、公路防沙、荒地资源考察等应用性强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和研究工作的发展,1974年将原来的治沙组升格为沙漠研究室,将原来的生物室分建为植物室和动物室,集中原土壤、生物室中部分人员新成立微生物室,保留原土壤室,使全所研究室达到5个。这一期间,先后新建巴音布鲁克草原试验站(1971)、吐鲁番沙漠研究站和沙漠植物园(1972,1976),将莫索湾治沙站改名为莫索湾沙漠研究站(1978)。为反映学科建设,研究所又一次更名为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研究所框架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9年邢台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对地震工作非常重视,相继成立各级地震机构。1970年,以新疆地质地理所为基础,成立新疆地震大队,原从事地理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全部进入地震大队,大部分转行从事地震调查和预测预报,但仍有一部分人在地震大队编制内,继续维持急需的地理学研究工作,主要有:天山积雪资源和公路雪害防治、新疆重点地区荒地资源考察研究、《新疆农业地理》编写、新疆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等,为地理所的恢复重建奠定了初步基础。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