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今天,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同时庆祝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成立50年,这是我们的荣幸。
1957年,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自愿申请分配到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室,1961年又到了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即新疆生地所前身的创建。1984年至1992年,我又担任了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所长。后来,又到兰州沙漠所担任一届所长后又回到新疆生地所直到今天。其间,1984年我任所长后,参加了胡锦涛同志倡议、李克强同志带领的“志在四方”报告团,到全国宣传新疆;1986年,经周光召院长批准,我和其他4位科技人员,成为新疆分院第一批研究员;2001年,我又荣获新疆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可以说,我的成长和进步,一直和新疆联系在一起,一直和新疆生地所联系在一起。50年来,我也亲自目睹了新疆生地所的发展和成熟,为新疆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后继有人感到十分欣慰。
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面对的是大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而在土地辽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新疆,艰苦程度更是要翻番。靠着报党报国报民的愿望,靠着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抱负,我们终于战胜了一个个的困难,成功实现了艰苦创业。愈来愈多的青年学子,从祖国四面八方涌来,他们一脉相承继承了“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坚持了“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更大的发展。这些,在新疆生地所50年发展史和陈曦所长的讲话中,已经讲得很多、很具体了。作为一个老野外科技工作者,我看到了现在的新疆生地所已建有9个设施较完善、工作较方便、生活较优越的野外定位站,与当年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有这样的条件,何愁不能取得更大、更多的科技成果呢?当然,我们不能只看物质层面,还要精神层面,“生地精神”还要代代相传。
作为一个老生地人,我们十分感谢研究所对我们的关心和重视,在这里,我对新一代生地人也寄予愿望,希望你们在“创新2020工程”,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承担起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