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2011-07-13 | 编辑: | 【大 中 小】

胡文康

今年,是生地所建所50周年;今年,也是我调入生地所50年。

今年,还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党的90华诞、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的70寿辰,我的党龄50年,还有,我的癌龄5年。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50年前,在我刚跨入当时的综合所时,科学院治沙队发来电报,说我不在移交人员之列,让我回治沙队去,但是,我坚持留在了新疆。既然选择了治沙,没有比新疆再好的战场。这一留,就是整整50年。

到生地所当年年底,我就在莫索湾站成家了,第二年年底就添了儿子。现在的年轻人常说先立业后成家,我却认了安家立业的死理。尽管后来生活多坎坷,我却庆幸自己选了先安家后立业这条路。

50年,我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小青年,成长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生态学家、科普作家,并且是在科学院这座科学殿堂里,毕竟是一件令人骄傲的经历。但是,我深深明白,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多的是组织的关怀、同事的提携,还有新疆这个大环境。从事资环领域的研究和生态科普的创作,新疆确实是一个好地方。

50年来,我经历了莫索湾站的洗礼、吐鲁番站的成长,率队进行了准噶尔沙漠的考察,参与了罗布泊首次科考的总结,担任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科考队的学术秘书,策划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科技攻关项目,主编了《干旱区研究》学术季刊,最后担任了研究所的学术秘书和新闻发言人,直至生地所进入创新后光荣退休。退休后,在所领导的安排下,又返聘回到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至今又是整10年。在离开科研的具体岗位后,我还参与了棉花优质高产、再造山川秀美、荒漠高效生态产业、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等项目,做出了自己一份努力。

50年中,我承担了数不清的各种材料的写作,包括研究所的各种总结、介绍和汇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材料的申报、重大项目申报书、立项书的编写。这些材料的写作,不断给了我深深的感动,使我饱含了写作的冲动和激情。我至今不会用电脑,全靠用手、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格子,常常是一天要写一、两万字,常常是夜不能寝、筋疲力尽,但每当完成一份材料,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对研究所和同事们的认识又进了一分。

直至2006年4月,我被告知患了中晚期肝癌,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分院领导、所领导、各处处长们,齐刷刷来到我的病床前,我还开玩笑说了一句:“你们来给我举行告别仪式吗?”心里却在流泪,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出院后,我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做出不少于病前的工作,对来自科技厅、自治区科协、乌市科协的一份份委托,我没有推掉过一件。尽管大家都劝我不必着急,可以慢慢来,我仍然如以往一样,尽心尽力去做。不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留下哪怕是一丝丝的遗憾。

我自幼酷爱写作,小学时拿过四川省《红领巾》杂志的征文第一名;中学时,我的作文一直是老师圈定的范文,尽管我的字一直写得不好,曾是鲁迅学生的语文老师宽容了我这一缺点,才有了我后来写作上的丰收。融入了新疆、融入了科技工作后,我面前展开了可以驰骋的天地。当我第一篇论文参加新疆地理学会年会后,当我第一本科普读物《吐鲁番盆地》正式出版后,当我第一篇科普文章“吐鲁番葡萄”刊登在日文版的《人民中国》杂志后,我的写作激情再也按捺不住了,犹如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开始不停息地旋转。至今,我已出版了20余部图书(包括合著),发表了500篇以上的科普文章,还有20余个科普研究报告,当然,这都是本职工作以外的收获。我把科普工作当做帮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和走上科学之路的一份工作,这也是科学家不可或缺、不能推辞的一部份。

今天,我还在努力。我活着,就要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我活着,就要常怀感恩,努力回报。今天,我纪念生地所50华诞;明天,我期待生地所更大的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