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庆首页
    • 所庆公告
    • 所庆指南
    • 历史沿革
    • 获奖成果
    • 贺词贺信
所庆50周年
  所庆公告  
  所庆指南  
  历史沿革  
  获奖成果  
  贺词贺信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所长致辞  
  媒体视角  
  所庆通知  
  所庆动态  
  多媒体  
  历史回顾  
  图片新闻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所庆50周年 > “生地精神”指引我成长
2011-07-13 | 编辑: | 【大 中 小】

                   杨维康  研究员

1994年7月,我毕业于新疆大学后考入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从此再也不曾离开这个研究所。光阴似箭,白驹过隙,转眼我就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了17年,自己也从一个莽撞少年伴随着研究所的发展而成长为一名研究员。

回想这17年的工作和生活,研究所的快速发展和稳步壮大留给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记得1995年刚从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完基础课回到研究所,就随导师坐车前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参加科研工作。那时吐乌大高速公路还没有建成,老国道路况不好,汽车行驶速度不能太快,上午11点左右从研究所出发,大约下午5点左右才能到达植物园,午饭需要在途中解决,那自然是著名的柴窝堡辣子鸡了。可惜不久高速公路开通后,来回往返植物园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品尝了。回到正题,那时的生土所和地理所规模小,科研人员也相对少,研究生导师就更少了。那时两所还没有博士点,博导自然不必提了,只有极个别的几个硕士导师。记得1994年我入学时,生土所和地理所当年各招收了3个研究生。与现在一年招收超过100名研究生相比,那时我们在研究所也能算是“珍稀濒危”级别了。当时春夏秋三季长时跟随导师出野外,或者留在植物园工作,很少回到研究所。待到冬季回到研究所时,连续两天被值班警卫的大爷“当场抓获”,一定要我说出找谁才让进大门,有趣的是我当时确实是“谁也不找”,我是去上班啊!

除了研究生培养的快速发展,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也是研究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记得当时导师主持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年的经费也就6、 7万元,加上其他的项目,总计经费约几十万元,但也算不少了。尽管项目经费有限,但导师在我做硕士论文实验的投入和起居饮食上的安排非常周到,使我至今心存感念,我也暗自督促自己要这样对待自己组里的年轻人。现在,研究所主持了各种973、重点基金、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全所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已经过亿。自己也已经从一个硕士研究生成长为一名研究员。随着手里掌握的研究项目和科研经费不断增加,逐渐建立了10余人的研究团队,并拥有了自己的野外研究基地――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细细想来,我的个人成长伴随着研究所的发展,也是基于研究所的发展。祝愿我们的研究所能够像一棵边疆的白杨树,无论风雨,能够永远枝繁叶茂。

闲暇之余,我常怀念做硕士论文时科研工作的单纯和舒缓的节奏,还有柴窝堡的辣子鸡。可能是现在的科研工作似乎有些繁重,生活和工作节奏太快了吧!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Copyright.2009新ICP备05000743号
电话:0991-7885307 E-mail:goff@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