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English 内网 中国科学院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文章
鹰击长空竞自由 新疆的鹰和鹰文化
2010-10-13 | 编辑: | 【

 

我非常喜欢毛泽东同志诗词中的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命万物为自由的搏击,十分悲壮,也念人十分感动。从此,我对鹰有了更多关注。

上个世纪6、70年代,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有一个当时与中国“同志加兄弟”的国家——阿尔巴尼亚,我对阿尔巴尼亚也不甚了了,只知道它还有一个别名——山鹰之国,在阿尔巴尼亚国旗的中央,还有一个双头鹰的图像。

其实,中国的新疆,也是一片山鹰的国土。

鹰,是中国老百姓对食肉鸟类——猛禽类的一个统称,东北人称之为“老雕”,座守威虎山的匪首就被老百姓称之为“座山雕”;在西藏,藏族民众又将鹰称为“圣鹰”,人死以后,亲友们要为他举行宗教仪式,然后,葬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场”,进行捶击,供鹰啄食,听起来十分恐怖,但是人们认为,鹰啄食的是死者的“罪恶”,啄食得愈干净,死者就能愈快“升天”;还有一些地方将鹰称为“鹞子”,主要是因看到它扑食食物的模样;还有一种叫鹗的鹰。因主要以捕捉鱼类为食,又叫“鱼鹰”,人们也将它驯养,用于捕鱼。

中国的古籍很早就对新疆的鹰有过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的《北山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敦薨之山“其鸟多鳲鸠”。“敦薨”即今天的博斯腾湖,“敦薨之山”也就是博斯腾湖水源之地——天山。“鸤鸠”是一种以尸体为食物的鸟类,它当然不会与温顺的斑鸠为一类,而是鸟类中的猛食——鹫类。

清代末年的《新疆图志》记载了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在天山托木尔峰地区,过往木扎尔特达坂的旅人,常常会迷失途径,这时就只有乞求于“神鹰”了。书中记述到,这种“神鹰”,“大如雕,色青白,或有迷失路径者,辄闻鹰鸣,寻声而往,即归正路。”其实,这种“神鹰”,就是鹰中的鹫类或雕类,它们靠啄食道途中牲畜尸体为主,因此,依靠它们的鸣声就可以使你寻找到道路,故人们敬之若神。

鹰以肉为食,听起来很恐怖。有一句成语叫“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存法则,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试想,在高山上,如果尸体横陈,腐烂的尸体不仅带来恶臭,而且污染了环境。除去这些尸体,才能保障青山永续。鹰就是承担了这种保护环境的重任,所以,人们又将它们称为“高山清道夫”。在这一意义上,食肉的鹰理应获得我们的尊重。

新疆生态类型多样,山地、平原、湖沼、荒漠、绿洲,应有尽有。特别是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和准噶尔西部山地,山地面积占到全区土地面积的40%以上。而且,新疆日照长,天高云淡,为鹰击长空、自由翱翔,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因此,也构成了鹰种类的很多,成为了中国的“山鹰圣土”。

被统称为鹰的猛禽类,在鸟的分类上包括两目三科。其中隼形目,又称为鹰形目,包括鹰科和隼科;另一个目为鸮形目,在新疆只有一个科,即鸱鸮科,鸱鸮科也与鹰挂上了关系,因它们大多有猫形脸,老百姓也将它们通称为“猫头鹰”。

鹰形目在全世界有5科289种,我国有其中的2科61种,新疆记录则有2科40种,占中国种数的2/3。其中鹰科有29种,隼科有11种。鸮形目全世界有2科134种,中国有2科27种,新疆有1科12种,占中国种数的44%。新疆猛禽类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Ⅰ级保护5种,都是鹰科鸟类,有金雕、白肩鵰、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其它全部为Ⅱ级保护。

真正的鹰其实应该算是鹰科的鸟类。大型猛禽都集中在鹰科,有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鸢、大鵟、秃鹫、兀鹫、胡兀鹫、高山兀鹫等10种,占了鹰科鸟类的1/3以上。小型的有蜂鹰、褐耳鹰、普通鵟、小雕、鱼鹰等。用蜂与鹰相连。是比喻其小,如世界最小的鸟蜂鸟一样。不过,最小的鹰应是褐耳鹰,体长还不及24厘米。其他则是中型的猛禽。体型最大、性情又最凶猛的要算是金雕了,金雕体长近一米,翼长在70厘米左右,双翅展开,连同身躯,几近两米,飞翔在天空,活脱脱一个“空中霸王”。金雕又名鹫雕,鹫的凶猛、雕的巨大,都体现了它的身上。

隼科鸟类多为小型猛禽,特别狭长的翅、相对较短的尾、快速的飞行、繁殖期频繁的鸣叫,使它易区别于鹰科和鸱鸮科的猛禽。它体型的较小,使人们易于捕捉驯养,尤其是其中的猎隼,在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被炒作到了两万美元一只,靠石油暴富的酋长们,以出门时肩上站一只猎隼为荣,显示其主人的高贵身价。猎隼又被驯养来传递毒品。在高昂价格下,刺激了一些不法分子冒极大风险走私,又使猎隼面临了种群覆灭的危险。隼的活动场所,除山地外,更多是在山前戈壁、荒漠草原、绿洲外缘。为了恢复和保护以隼为主的鹰形目鸟类种群,昌吉州的奇台县还办了一个鸟类养殖场。

鸮形目的鸟类,与鹰形目差异很大,不过,因它们“猫头鹰”的列名,以及以动物为食的特性,又与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有趣的是,新疆哈萨克族妇女帽子上的羽毛妆饰,被称为“鹰毛”,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鹰科或隼科鸟类的羽毛,而是“猫头鹰”,即鸮类鸟的羽毛。鸮为了无声接近食物,全身包括脚爪都覆被了厚厚的羽毛,可以消除振翅产生的响声,它们还有数达12枚的较长的尾羽,十分好看,插在妇女的帽上也增添了更多女性的妩媚。

鹰科鸟类鸟类基本在白天活动,视觉非常敏锐,在很高的天空即能看到地面的猎物。它们都善于飞翔,能很好利用山地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或翱翔、或盘旋、或驻停,看准猎物后,能急速向下俯冲,地面动物常常防不胜防,成为它们利爪下的牺牲品,不过,它们更多的是捕食死亡、伤病的动物,充当“生态清道夫”的角色。

隼科鸟类捕食特点与鹰科鸟类相近,不过,它还多一种本领,能捕捉空中食物,即鸟纲中的其他远亲鸟类。但是,因其身躯较小,则以小一点的啮齿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为食,目标也包括人类饲养的家禽,以及昆虫。

鸮形目鸟类同样是肉食性鸟类,食物以鼠类为主,还有昆虫、蜥蜴、鱼、小鸟等。以鼠为食,应了猫头鹰的猫姓,如《猫和老鼠》中的汤姆和杰克。至于人们常说的猫头鹰是“昼伏夜出”并不完全准确,只有其中的部分种类,如纵纹角鸮、红角鸮、长尾林鸮、长耳鸮、鬼鸮等具夜行性,还有两三种白天、夜间都行动,其他均在白天行动。

新疆的多鹰,也在一些民族、一些地区形成了特有的鹰文化,人们的生活紧密的与鹰结合在了一起。尤其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有“云彩上的民族”之称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新疆塔吉克族现有4.54万人(2008年),比1978年整整翻了一番,他们中的60%生活在喀什地区的塔吉克自治县。长期在高山地区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完全适应了高山环境。他们自古与山鹰为伴,鹰成为了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象征。塔吉克牧民最喜爱的乐器,是一种短笛,名叫“那艺”,那艺是采用鹰的翅膀骨制成,因此又称为“鹰笛”。在生活中,塔吉克人们创编了自娱自乐的“鹰舞”,每逢喜庆,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吹响鹰笛,引吭高歌,情不自禁地模仿雄鹰回旋、飞翔动作,跳起了热情的鹰舞,场面极其壮观。

在新疆受鹰文化薰陶的另一个民族是哈萨克族。世袭的游牧生活,让他们与自然为伴,与自然界生命为友,鹰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动物之一。哈萨克族的小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戴一种红色或紫色的小花帽,花帽顶端镶有珠宝、玛瑙之类装饰,同时还要插上猫头鹰的羽毛,哈萨克人将猫头鹰羽毛看做吉祥之物,是勇敢和坚定的象征,要从小培养姑娘的勇敢精神。

在寂寞的放牧生活中,鹰和猎物既是牧人们的陪伴,还能为他们捕捉到家羊之外的美味食物。为此,哈萨克牧人都练出了独特的驯鹰术。他们在用网、夹子、套子等捕捉到鹰后,对大鹰先罩上皮制的眼罩,雏鹰则关在笼中驯养。然后,将鹰绑站在一根本棍上,两头系绳反复摇晃,使鹰站立不稳、神魂颠倒、头晕目眩,这叫“打威风”。在鹰昏倒后,泼凉水让它醒来,但不给食物,只给盐水或凉茶。经过半个月的折磨,鹰已经有驯服的表现,可以喂食了。但是喂食不让它直接入口,而是将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它过来叨食。这时,在已饿晕的老鹰扑食时,将食物拉远,让鹰飞来叨食,又不让它一次吃饱。最后,进入野外的实驯,用活物绑在皮上,驯练它去扑食,但要在鹰腿上绑绳,不让它飞远。直到驯至鹰既有捕食积极性,又有旺盛战斗力时,即大功告成了。这一套驯鹰术,用汉族人的说法,就是先饿其身肤,再摧其心志,无此,不能成其大业。

鹰的顽强和战斗力强,深受人们的敬仰,人们将勇士比作“雄鹰”,将战机称为“战鹰”。这种“鹰击长空竞自由”的精神,已经深深印烙在了人们的心上。
 
  评 论